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给全国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造成深刻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全党全国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城市公园绿地作为维护城市健康安全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是疫情防控期间重要的户外休憩活动场所。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做好各类城市公园绿地的运行管理,事关疫情防控全局,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实现疫情持续控制至关重要。
为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切实防范疫情扩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绿色开放空间的需要,同时避免措施不当而导致的疫情扩散,实现城市公园绿地科学、安全的运行管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组织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及相关专家,制定《城市公园绿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运行管理指南》,针对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一级响应期间城市内公园绿地的基本管理、游人安全、环境卫生、绿地养护、科普宣传、员工管理等,提出一系列措施。
本指南适用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一级响应期间,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等公园绿地的运行和管理。同时,可供其他响应级别期间参考选用。■ 基本原则
公园绿地的运行管理、设施使用和人员活动等均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政府卫生防疫管理要求。这是公园绿地运行管理工作的总前提。
同时,应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科学防疫,严格管控。根据国家各级疫情防控部门的标准和指南等,落实封闭、隔离、消毒等相关科学防控措施,做到运行期间的严格管控。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根据不同城市疫情发展情况,公园绿地的位置、功能、规模等情况,制定差别化的管控措施,实现精准化管理。
正确引导,安全运行。根据公园绿地的管控方案,正确引导游园行为,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开园运行。
公园管理管理机构对公园的安全运行负有直接管理责任,在疫情防控期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为了避免人流过于集中或频繁使用等导致病毒传播,对于公园绿地中一些有传播隐患的活动场所或区域,应采取不同的防疫管理措施,必要时采取关闭管理,主要有:
暂时关闭机动游乐设施、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动物饲养及展览区域;
暂时关闭展览、演出、会议、餐饮、茶室、娱乐、体育等封闭、半封闭的室内场馆及场所;
严格管控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处等服务场所,以及游船码头、观光车站、儿童游戏、运动健身、垂钓、售卖机及饮水点等容易人员聚集活动的室外场所及设施;
地方政府、疫情防控部门或公园绿地管理机构根据疫情管理需要认为应关闭或严格管控的其他场所或区域。
■ 停止开展人员聚集性活动
人员集聚会增加疫情传播的可能。为此疫期防控期间,应暂时停止展览演出、宣传推介、民俗节庆、体育竞技、集体歌舞、游乐游娱、聚会联欢及其他容易引起人流集聚的活动。
■ 公园绿地管理的几项防范措施
疫情防控期间,未实施封闭管理的公园绿地,其运行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应采取一些基本防范措施,降低疫情扩散风险。主要包括:
疫情防控期间,已实施封闭管理的公园绿地,发生疫情传播的风险大大降低,但仍应进行日常管理与巡查,加强安全防护工作,确保设施、环境和人员安全。
城市动物园作为一类特殊的公园绿地,在疫情防控期间应继续按照《动物园管理规范》(CJJ/T263-2017)规定开展管理,需要强调的是,在有效防止疫情扩散的前提下,动物饲养工作应正常进行,保障展览动物的健康和安全。具体措施包括:
与城市卫生防疫管理部门保持信息沟通,发现疫情,及时通报并妥善处置;
按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消毒、免疫接种、驱虫及动物体检等;
严格管控动物的输出与输入,新进动物或收容救护的动物应进行隔离检疫;
密切关注动物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防治,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明确动物饲料供应渠道,保证饲料充分充足,严格监控动物饲料采购、配送、加工、饲喂等各个环节的卫生安全;
- 对饲养人员健康状况进行监控,饲养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人与动物交叉感染。
疫情防控期间,游人管理和安全是公园绿地运行管理的重中之重,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游人管控。入园管理是游人管理的基本措施之一。做好入口监测和管理,是做好疫情防控的最有效手段。具体措施包括:
入口处应设置入园游客体温检测点,监测入园游人体温;
设置服务咨询、游客排队1米防疫安全线,拉开游客间距;
可对入园人员进行实名制登记,将登记结果与当地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做好联动,规避潜在感染风险。
应引导游人做好自我防护,是防范疫情传播的有效手段。具体措施包括:
应加强疫期防控期间的游人容量管理,降低游人总量和分布密度,是保持游人间合理距离,避免近距离传播的有效方式。应对游人容量做出合理限定,及时管控,引导游人错峰游园,具体措施包括:
科学预测预警疫情防控期的游人容量,合理限制公园游人规模;
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控,出入口宜设置具有集成游人量统计、体温测量及语音播报等综合功能的监控设施;
通过公园主页、公众号等网络渠道实时发布游客数量及管控信息,便于游人及时掌握公园动态;
游人高峰时应有预警警示措施,有效控制入园人数与疏散游客;
对公园入口、路桥等交通卡口位置,进行重点监控与疏导;
其他需要对游览进行控制和引导的措施。
应对园内游人的游览活动进行适时引导和劝导,避免不安全行为,是游人管理的重要内容。具体措施包括:
做好公园绿地的环境卫生管理,是防止疫病传播,保护游人健康的重要保障,应是疫情防控期间公园绿地管理的重要工作。
■ 卫生保洁措施
应加强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对园内垃圾和绿地废弃物等应及时清理,做好规范收运处置,做到日产日清。
应定期清理公园水体、岸边、路面、山石、坡道等游客可能达到的场地环境,以及绿地环境的边缘死角等地带。
及时开展消毒工作,重点设施或区域每天消毒2次以上,主要包括:
经常使用的亭台楼阁、园林小品、封闭水体等建、构筑物;
座椅坐凳、健身器材、扶手栏杆、宣传栏、指示牌等使用率较高的设施;
垃圾桶(箱、房)、排水沟、低洼积水等容易滋生细菌的区域;
其他有可能产生病毒滞留和传播的设施或区域。
公共卫生间是公园绿地卫生管理的重点对象。应加强公共卫生间通风、消毒和清洁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公园管理建筑及疫期暂时关闭的各类室内场馆和场所等建筑物,每天应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
应单独设立专门用于收集口罩、手套、酒精瓶等防护、消毒用品的垃圾收纳设施,并做好安全规范处理,预防交叉感染。绿地养护是保障公园绿地服务功能的基本措施。在疫情防控期间,应合理安排绿地养护人员,做到防疫、养护两不误。具体措施包括:
应坚持优质养护,保障公园绿地质量,为公众提供干净、安全、舒适的环境;应重点做好春季绿地作业管理,及时实施浇水、修剪、施肥、除虫等养护工作。
应做好季节性病虫害预测预报,提高防治力度,制定完善的防范对策,避免发生极端性病虫危害。
应及时清理植物的腐枝落叶,避免病菌滋生,严防疾病传播。宜重点清除游人活动区域的草坪、广场、各类园路及其两侧3米范围内的林下腐枝落叶。
- 应防范过度消毒给水体、土壤、植物、动物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养护管理与恢复措施。
疫情防控期间,公园绿地应充分发挥其科普宣传职能,积极营造科学、向上的社会氛围。具体措施应包括:
应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重点引导公众正确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不传谣、不信谣,宣传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应利用新媒体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及时推送防疫工作进展、应急防控知识、科学防疫知识、健康生活常识等。
应开展线上游园、智慧游园活动,开设园林文化、居家园艺、家庭养花等内容丰富的网络课程,丰富防疫期间居民生活。
- 应多途径传递尊重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相关信息,加强宣传公园绿地服务城市公共卫生健康功能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作用等。
落实员工防护,保障员工安全,是公园绿地运行管理的应尽职责。具体措施应包括:应加强员工个人防护,建立员工健康档案,落实防护资金和防疫设备,切实保障员工安全,做好员工心理疏导。
应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普及科学防护常识,提升应对紧急突发事故与状况的能力,合理规劝不符合要求的入园人员,避免引起冲突。
宜配备必要的医务人员和医疗物资;所有员工应做到上岗前监测体温及体温登记,上岗时佩戴口罩;不得带病上岗,有发热情况应及时就医并上报主管单位。
保洁人员应戴清洁手套工作,尽量避免与污物直接接触,如有接触,必须及时采取消毒措施。
应完善员工值班值守巡查制度,增加园内巡查人员的数量和巡查次数。
加强员工用餐、工作或会议等场所防疫管理,避免人员聚集性工作或活动。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需要沉着冷静、理智应对,既不能过度恐惧、无所适从,也不能麻痹轻敌、等闲视之。疫情期间需要根据各级疫情防控统一安排,结合本地城市公园绿地特点,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各项防控措施应以有利于疫情防控为出发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落实到人,讲求实效。同时,应认真做好运行管理记录,完善运行管理工作资料。最后,鼓励各公园绿地在实际运行管理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及时提出创新性的管理思路和措施,逐步提升公园绿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升运行管理的总体水平。